世界环境日,倡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也是第9个中国环境日。今年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连日来,全国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绿色低碳等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员大家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
【资料图】
5日上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山东省政府在济南市联合举办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活动现场发布了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等,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入,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优等生”。他们当中,更是以科技为抓手,助力中国生态事业越走越远。
坐标:山东
把卫星遥感图变成治理“宝库”
在大部分人眼中,卫星遥感图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彩色图片,而在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孙林和他的团队眼中,它们是蕴含着海量信息的“宝库”。
孙林介绍,借助算法研究、模型构建,他们能够对卫星遥感图像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信息。这项技术能够在生态修复治理的场景发挥作用,例如大区域范围监测秸秆焚烧、林火,监测地表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废堆积,以及分析森林、草地、湿地的“前世今生”等等。
“我们团队致力于将研究产生的创新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根据行业应用需求精雕细琢,努力打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孙林说,团队开发的植被种植适宜性遥感监测系统、国土调绘APP系统等产品,已经为相关行业部门开展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中国也已采取举措,帮助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具体需求精准匹配。
2019年,生态环境部启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是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关键载体,也是支撑各级政府部门生态环境管理、企业生态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
目前,该平台已汇聚各类优秀科技成果超过4800项,技术条目浏览总量超过220万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石磊认为,伴随科技的发展,更多先进技术将应用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有望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为构筑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助力。
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公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一起捡拾垃圾。
坐标:安徽
“中国环境谷”的“生态环境医院”
“院士挂帅”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聚集300多家环境产业企业、可以系统性“诊断”和“治疗”各种环境问题……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环境谷”,被业内称为“生态环境医院”。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环境谷。
走进参与“水监测”的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公司,自动化的水质检测手段替代了传统人工。机械臂抓紧水样瓶,旋转瓶身,水样信息便被录入系统中。水样瓶被放置到传送带后,依次经过硫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等水质分析模块抽样检测。
通过现代化手段,该公司的检测效率从“一人一天测一二十个水样”变为“一人一天可测三四百个水样”。“不仅效率提高,还避免了水样被人工干预和无法追溯。”分公司负责人郑志盛说。
“以前做环境治理项目,属于散兵作战状态。现在谷里聚集了设计、监测、治理等产业链条上的诸多企业,不仅有机会一起参与环境系统治理的综合项目,还能探索新方案提高治理成效,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量和质都是一个提升。”郑志盛说。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设立,“中国环境谷”建设拉开序幕。6年过去,像力合科技这样的环境领域企业这里已超300家,形成了“环保技术研发—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生态环境医院”中,除了各项专科,还有“专家坐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挂帅”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在2023年初正式成立,为环境谷的人才培养、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长岗村,市民在打捞水面漂浮物、美化河岸。
广西贺州市爱莲湖公园环卫工人划着竹筏打捞清理湖面漂浮物。
6月5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宿城街道志愿者在当地唐王湖清理杂物垃圾。
坐标:广东
捍卫“广东蓝”,从减排开始
近年来,臭氧已经成为影响广东省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广东省臭氧污染防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其中明确,到2025年,广东省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要求,完成600余项固定源NOx减排项目,10000余项固定源VOCs减排项目,2000余项移动源减排项目,臭氧生成前体物NOx和VOCs持续下降。
《方案》明确提出,聚焦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减排,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在钢铁、水泥、玻璃、铝压延及钢压延加工业、石化与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共计12600余项减排项目,加大VOCs和NOx减排力度。
同时,坚持突出重点、分区域、分行业、分步骤施策,以8-10月为重点时段,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及清远市为省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城市,其他城市在省统一指导下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强化臭氧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和技术帮扶,完善臭氧和VOCs监测体系,加强执法监管,切实有效开展臭氧污染防治。
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气,《方案》指出,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5年年底,优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启动标准。重点城市需综合考虑区域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调整启动门槛,调整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臭氧污染的控制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前沿课题,广东臭氧污染问题早发现、早部署,积极探索以臭氧为核心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未来,广东将上下联动、持续发力、多措并举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捍卫“广东蓝”,以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坐标:广州
寻求“循环经济”突围路径 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超大城市广州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约3万吨,一度深受“垃圾围城”的困扰。近年来,广州从生活垃圾入手,从垃圾分类到终端处理,寻求“循环经济”的突围路径,如今已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广州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没有固体废弃物,甚至闻不到异味,在广州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满眼皆是岭南园林四季繁花的自然之趣。
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广州为解决大城市病“垃圾围城”的典型。经过20多年的推进,广州已建设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7个,在使用处理设施共24座,每天焚烧和生化处理垃圾总设计能力为3.9万吨。
“可以自豪地说,广州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解决了‘垃圾围城’的困局。”广州市城管局局长陶镇广说。
每100户就有2户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广州一方面在全市推行垃圾分类,从源头减量;另一方面转变思路,推行“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循环利用”。
“经过对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进行深入论证,从实现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角度,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之名,将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建设,实现全市7个园区布局,有效解决邻避效应,获得市民认可。”广州市城管局设施建设处处长高灿峰说。
在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烟气中的氨气与氮氧化物经过脱硝生成无害的氮气和水,再经过层层净化处理而成的水则用于园区浇花、养鱼、清洁;最后形成的炉渣分选后做成环保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如同高科技版“桑基鱼塘”循环生态体系。
广州市城管局设施运管处处长肖文说,全市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统筹园区内垃圾焚烧、生物质、餐厨、污水、炉渣处理等废弃物处理项目,园区排放指标纳入全省重大气象监测平台,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现在,广州市平均每100户家庭里,就有2户使用的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讲解员孙辉说,以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为例,项目一期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4000吨,年发电量可达5.4亿千瓦时,可满足2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坐标:越秀公园
越秀公园里有条1.2公里低碳生态径
6月5日,广州市越秀公园联合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在越秀公园举办“绿美广东 我在行动”公益活动。活动上,越秀公园向市民特别推出了一条游园低碳生态径,自公园东门开始全程约1.2公里。
越秀公园园林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展示中心,机器在粉碎枯枝败叶。新快报记者李小萌/摄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条游园低碳生态径,自越秀公园东门开始,先后途经东秀湖水生态修复区、低碳观鸟点、生物多样性观赏点、云道 (夕阳红入口)、竹海林风、植树造林碑等关键生态节点,最后进入碳中和主题园,全程约1.2公里,该线路集中展现了公园动植物保护、绿色出行、植树护绿、园林建设成果、自然教育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为市民游客学习和体验低碳生活提供了生动实践。
神奇!“吃”进去草屑、树叶 “吐”出来土壤改良剂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越秀公园正在实施“园林废弃物不出园、源头处置、数字化、可溯源的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在越秀公园园林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展示中心,新快报记者看到,公园首先通过源头收集分类,准确计量,把园林废弃物分为枝桠材、草屑、树叶、茎秆、花卉等类别,其中草屑、树叶、茎秆、花卉在粉碎后利用集成式生物好氧发酵处理技术转化为土壤改良剂,回归田地实现有机基质的再次利用;粗壮的枝桠粉碎后用来做菌包、RDF燃料棒板材原料、有机覆盖物等,最终实现园林废弃物不出园,减少了废弃物运输的碳排放。
2022年广州市越秀公园共处理园林废弃物252吨,其产生的有机基质全部用于公园植物养护,同时也减少了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核查测算,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62.1吨二氧化碳。
“越秀公园是市属公园里第一家实现了整个园区垃圾再循环利用的基层单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生态信息研究所所长李智琦介绍,公园的园林废弃物并不是简单粉碎后再回到公园里面,而是深一步再处理后再利用,能够直接转化为土壤肥料和有机物基质的。
李智琦表示,越秀公园一年的碳汇约为1600多吨二氧化碳当量,经过后续的持续性改造,很有希望做到碳中和。“作为广州市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公园都能做到,相信其他公园也可以做到。”
【长知识】
行动起来!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6月5日,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
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条内容。
文字:综合整理自新华社
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王彤 通讯员 粤环宣 吴薇
图片:新华社(除特别署名外)
标签:
世界环境日,倡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
高考要开始了,考试期间广东天气闷热,雷雨频繁,部分市县有35℃左右高
广州市2023年中考志愿填报已于6月5日下午4时结束,中考志愿填报系统同
近日,天眼查App显示,5月31日,郭某与上海至丙品牌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日前,叮咚买菜宣布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于5月29日暂停成都、重庆两地